原创汽车大观|一石投三鸟 华为剥离汽车业务能激起多大的浪?

作者:汽车大观 时间:2023-11-30 浏览量:25377

作者|沈承鹏

出品|汽车大观

近来不断惊喜世界的华为又投出一方石头,瞄准的是的三只鸟。

11月26日,华为与长安汽车同时发布《投资合作备忘录》,称华为拟剥离原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,设立一家独立从事智能驾驶解决方案、汽车智能座舱、智能汽车数字平台、智能车云、AR-HUD与智能车灯等汽车业务在内的股份制新公司。长安汽车受邀将成为第一家入股者。

图片

何以出此“上策”?笔者以为,华为要解决被其视为鸡肋、拿拿不起来、丢丢不出去的智能汽车业务,而且要同时治愈2-3个痛点。

从内部看 新公司能解决华为两大痛点

长期不盈利、不被主流车企接受,是长期困扰华为的两大痛点。

自从投身汽车业务以来,任正非就将目标锚定为“中国博世”,尽管内部外部多次吹起华为造车旋风,都被任老爷子强力按了下去。“华为不造车”成了华为高层安抚汽车业潜在竞争对手的铁律,但却没有博得行业理解,没有解决痛点问题。华为今年不造车,明年后年还是要造车的舆论此起彼伏不绝于耳。

在今年初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钓鱼台论坛上,余承东大倒苦水:华为每年投入汽车业务100亿,投入直接研发人员7000,间接支持人员1万,投身电机、电控、电源管理、座椅背投、智能座舱、智能驾驶、智能网联、车云等几乎汽车智能全领域,但盼来的结果是:蔚来、理想、小鹏等新势力全栈自研不需要;上汽、东风等大国企怕失去“灵魂”不敢沾;奔驰、大众、特斯拉等外企因怕制裁不能碰,使得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华为,只能去提携赛力斯、极狐那些不被市场看好的孤品,费力不讨好。

图片

高投入、低回报、高风险、未来难料、沦落为华为唯一不盈利的部门,这就是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面临的窘境、甚至被关门卖掉的绝境。

剥离汽车业务,设立合资公司,对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开放股权;基于市场化原则独立运作,采用市场化管理体系及薪酬激励框架;原则上不再从事与新公司竞争的业务。这些新举措、新承诺,使“华为不造车”落到了实处,也能圆华为“中国博世”之梦。

华为得到的好处是,其一,以华为BU汽车技术入股,借钱发展,借鸡生蛋,解决了连年高投入低回报的痛点。其二,开放股权,邀请有战略价值的车企投资入股,变潜在竞争者为现实合作者,共拧一股绳,共划一条船,共走一条路,自己不造车,却能成为哪个主机厂都离不开的“博世”,解决了不被主流车企接受的痛点,可谓两全之美。

图片

从外部看,新公司能解决行业一大痛点

我国汽车业长期落后的一个重要原因,是既缺少丰田、大众、通用那样的跨国车企,更缺少康明斯、采埃孚、电装、博世那样称雄于某个核心零部件领域的的世界级巨头。

进入电动化阶段,我们成长出了比亚迪、宁德时代、精进动力、特来电这样的整车和核心零部件链主企业,新能源汽车业的形势就发生了巨变。

进入智能化阶段,汽车由典型的机器,快速转化为由软件定义的电气化、电子化和互联网化的机器人,吸纳了信息通讯、工业互联网、智能、大数据、云计算、半导体、操作系统、5G等来自行业外的诸多新技术,使行业发展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。但百舸争流,缺少旗舰、缺少旗手、缺少链主企业的局面仍是行业之患、行业之痛。

图片

华为新公司开放股权,广撒英雄贴,携手志同道合并有战略价值之车企,“致力于成为世界一流的汽车智能驾驶系统及部件产业领导者”,这一目标彰显了华为、长安两位新公司发起者的雄心壮志,这一战略标志着我国汽车业在智能化赛道上,将诞生一家重量级的Tier-1链主企业。

 这个Tier-1能荡起多大涟漪?

中国汽车业有一个怪现象,就是谁都想当老大,不想当随行,当不成老大就各自为战,难以形成合力。进入智能化阶段,这种生存方式走不通了。 

工信部原部长苗圩说,我们的劣势在车企的力量相对较弱,部分自主品牌产销量小,不足以支撑产业生态的建设。他希望,全行业要进一步形成共识,加快组织,构建开源开放、共享共用的自动驾驶产业发展生态。他建议,充分发挥我国优势,协同各方统筹推进基础研究、技术开发、市场化应用。建立起车企和软件企业之间、互联网企业之间开源开放、资源共享的合作机制。

显然,华为、长安一石三鸟的新构想,符合两家企业自身发展的需要,更符合汽车业智能化发展的需要,但这块石头投下去,是砸出一两个圈圈,还是能激起满池涟漪?是让醉心于全栈自研的新势力回心转意,让担心“失去灵魂”的大国企把心放回肚子里,还是让怕制裁的合资企业毅然回首?

我们还需拭目以待。

相关阅读

合作伙伴
友情链接